当前位置: 首页> 宗教信仰> 正文

道士的思维和思想会比平常人高吗

道士不吃饭还还能活着,而且思维很清晰是什么原理?

这是古老的道教功夫,属于“辟谷”,有功夫的。我学习时试过21天不吃东西(但是不能断水),的确很神奇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为什么都是道士,道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道士的思维和思想会比平常人高吗

道教虽然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但是大约也是中国最不出名的宗教了。我们对于道士的印象,大约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能够在电视里面看到一两个尴尬的角色,尴尬的出场,然后尴尬的离场了。现实当中的道士也比较低调,他们往往长得瘦瘦的,住在深山老林当中或者经常往返于深山老林当中。

但是低调并不意味着没有存在感,只是他们不怎么喜欢抢眼而已。如果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然后去找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居然有很大概率找到的都是道士。比如,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医生,叫做孙思邈,他活了100多岁,有的人则说他活了160多岁。他70-80岁的时候见唐太宗李世民时还面如少年。

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活着的“神仙”了,怪不得李世民见了他之后说:“没见到你之前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仙,见了你之后我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他是一个道士。唐朝的著名道士还很多,比如唐太宗的名臣魏征就是一个道士,还有后来的诗仙李白,他也是一个道士。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也是道士,可能大家想不到。

这个人就是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杨玉环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同时她也是一个女道士,而且她还经常跟唐玄宗一起探究道士的修炼之术——所以也很难说唐玄宗不是一个道士。与此同时,唐玄宗还与其他的道教人士交流,并且在位期间鼓励道教的发展,抑制当时极度膨胀的寺庙经济以及寺庙经济背后的佛教。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他也是一个道士。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他也是一个道士。还有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东坡、《推背图》的作者李淳风、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大数学家祖冲之、大书法家王羲之、神医华佗、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以及辅佐越王勾践称霸天下并安然脱身的范蠡。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名人都是道士呢?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道教的诞生。现在一般非道教人士认为道教的诞生是开始于张道陵的。张道陵是张良的后代,而张良则继承了黄石公的道术,黄石公再往上追述,则是老子之道。老子之道是什么呢?是从三皇五帝以来积累的中国古人关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哲学的汇总。因为老子是周朝的档案馆馆长,所以他也是这些学问的继承人。

夏商周每一代掌管档案馆或者图书馆的馆长都是上古道学的继承者,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富有学问的人。因为古时候是没有义务教育的,对于历史和哲学,都是贵族教育的内容。而这些教育的输出源头,就是像老子这样的档案馆馆长。所以他们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接近于“神”的人。

而对于道教内的人士来说,他们很多人不认为道教是诞生于张道陵时期,他们认为道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教,从中国诞生开始,道教就诞生了。他们这种说法,是一种更广义的道教。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认为呢?因为中国古代关于一切规律的学说往往都被称作“道”,道就是一切规律的总和。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歧伯则将医道传给了黄帝,我们后世所说的中医,本质上则不外乎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所以这就是很多著名的医生都是道士的原因。因为古时候关于一切学问的说法,都称作“道”,所以道教称自中国诞生便产生了道教,也是合乎情理的。

而那些给天子传道的圣人,他们往往还有另外一种身份,那就是“天师道”。所谓天师道,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天子的老师所传承的道学。向广成子向黄帝传授道学,老子以及他的前辈则向周天子传授道学,这也算是有系统和组织的最早的道教了。至于张道陵后来又创建天师道,则是对这段历史名字的模拟。

但是张道陵的“天师道”显然与老子等人的天师道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了,老子是真正的天子之师,而张道陵已经不是天子的老师了。张道陵的祖先张良,他算不算是天师呢?名义上是不算的,张良辅助刘邦,但是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采取了皇帝制度。所以刘邦侯后来成了皇帝,张良是第一代“帝师”,即皇帝之师,而不是天师。

至于后面的天师道传人,他们当中又有多少成为了天子或者皇帝的老师呢?由于历史过于隐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比如像刘伯温这样的,他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那他是不是算是帝师呢?李淳风在唐朝为官,替唐太宗预测唐朝的命运,他是不是也算是帝师呢?当然了,他们的能力与老子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是道士呢?我们看了道教的一些相关历史也就知道了,道教它本身是脱胎于先秦时期的天师道的。而修行天师道的广成子、歧伯、老子他们往往都是学究天人,无所不涉、无所不知的大哲学家,所以他们学问的传人有很大的概率在历史上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比如老子,他写了一部只有5000字的《道德经》,但这5000字却包含着医学、谋略学、阴阳术数、政治学、自然学等等各种知识的核心纲要。所以,如果是老子的学生,或者他的思想的学生,他能打仗,能治国,能治病,能画画、书法,这都不算很意外了。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老子的弟子或者间接弟子没有一个是无名之辈。

比如孔子,他就是老子的弟子。他曾经虔诚地向老子求学,并且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许多关于周朝制度的典籍,从而大大启发了他的思想,让他开创了儒家思想。而老子思想的另外一个弟子,叫做韩非子。韩非子的著作当中《解老》、《喻老》是其所有著作的哲学纲领和理论源泉。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道士了。

惹了易经道士会怎么样?

易经是中国的古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和智慧。道士是学习并实践易经等道家思想的人,他们通常会遵循道德准则和规范,不涉及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你没有恶意,不小心惹了易经道士,他们通常不会对你采取报复行动。相反,他们可能会试图帮助你理解你的错误,并引导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但是,如果你有意挑衅或者伤害易经道士,那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击和报复。因此,与易经道士打交道时,建议保持尊重和理解,避免恶意行为。

民间道士和道观里的有区别吗?

有区别。

先说民间道士,民间道士分这么几类,一是正一派的散居道士,二是民间法教的道士,三是坑蒙拐骗的假道士。正一派散居道士属于正统道教的道士,有一部分是父子代代相传的,民间法教的道士是闾山派茅山仙教等法教的传人,这两者基本上都是以符法为主,少量的正一道士也修丹道。

再说道观里的道士,道观里长发的,是全真派的出家道士,短发的基本上是正一派的道士。正一派道士刚才说了。全真派的道士,大部分是北宗,全真北宗是出家不结婚的,少量的是南宗,以桐柏宫为主,南宗是不禁止结婚的,全真道士部分修丹道,大部分是修经忏,符法方面有的行有的不行

正一派(龙虎山、茅山、皂阁山、闾山等等)的道士可以在道观住(晚上也可以回家)也可以住家里可以结婚可以吃肉可以喝酒

全真派(王重阳祖师建立的,包括全真七子,丘处机、王处一、孙不二、马钰、郝大通等等)不可以结婚不可以住家里不可以吃肉不可以喝酒

所以要看具体的教派不要看道士住家里还有妻子还吃肉就说是假道士

什么是道士和方士有什么区别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因信仰道教而皈依之,履行入教的礼仪,自觉自愿地接受道教的教义和戒律,过那种被俗世视为清苦寂寞而他们却视为神圣超凡的宗教生活。同时,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又以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上有方之士及方术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汉书·五行志》中说:“道士始去,兹为伤。”《许曼传》也说:“行遇道士张君巨。”是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著。

我觉得道教境界比佛教更高,道教天尊有观遍宇宙万道的智慧,宇宙万象尽收囊中

  你说的还不错。

  老子庄子用简单的话就说出了佛教用很多经典才表达出来的道理。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佛教的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唯识学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由能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这样一来,佛教说的“空”,就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了。故《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如果还在讲仁、讲义,表示离开了大道;若修行还在展现我是、我能,表示还没有解脱。老子认为说:如果一直强调仁义道德、忠孝,表示你离开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世间法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是说仁义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标准在讲,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当然仁义、慈悲、孝仁爱这些都不错,但是要讲解脱法、究竟法,这是退而求其次,因为失去了解脱的质量。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聪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标榜聪明才智,世间就会有很多的伪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爱,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当下做所该做,不必特别强调、刻意标榜孝子。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阿含经》课程也有讲到,如果你标出「圣、凡,大、小,高、低…」就是「二元对立」,变成佛陀是圣人、我们是凡夫,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仆人,上帝是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其它人都只是迷途的羔羊,没人敢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样就是大妄语,这样就是大我慢。

  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既然,老子不主张搞偶像崇拜,所以他又提出了杜绝偶像崇拜的根本措施——“绝圣弃智”——即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不要有偶像(圣贤)崇拜的心理,并且要放弃利用智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去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想法。现在国家讲要容纳多元化思想。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

  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生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

  「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以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因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