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宗教信仰> 正文

阳明心学反对佛教吗

王阳明对佛教与道教的评价

阳明心学与佛教的关系

阳明心学反对佛教吗

心学与佛教的关系非常紧密,下面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1.先从宏观方面来谈。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它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史中,隋唐佛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宋明理学就是在隋唐佛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隋唐的佛学,宋明理学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东林净地苑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与佛教结缘的中国士大夫,恐怕是极少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但最后,韩愈与大巅和尚往来甚密。也就是说,儒家精英,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们知道,程朱理学,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其最高哲学范畴“理”,就是来源于华严宗所创立的一对范畴“理和事”,华严宗的第二代传人宗密,已引进了“气”的概念。二程、朱熹所使用的理、气,都是来源佛教。由此可知,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从中观(不是佛教的中观学派,介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部分)层面看,佛教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大。现举一例。近代知名的佛教学者熊十力,按他自己的说法,没有参考任何人而独立创建了佛教的一个新的理论,新唯识论。然而,近代学者通过对新唯识论的研究后发现,它只不过是王阳明心学的翻版而已。

3.从微观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如“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来自禅宗,这在学术界已得到公认。又比如,王阳明的“良知”,从我个人的观点看,与慧能的“佛性”,非常相像。在读《坛经》时,每每读到关于“佛性”的论述,总是感觉与王阳明的“良知”很像。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从佛教哲学中,吸收了很多成份。

阳明心学与道教的关系

道家与道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道教往往将道家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所以,讨论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时,也不可能分得太清。有人攻击朱熹近道,其实,王阳明也与道教关系密切。

道教圣地——閤皂山大万寿崇真宫广场

王阳明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因此,他希望跟随道教道士学习养生之术。

这里说一个故事。据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记载,王阳明大婚的当天,他在南昌市铁柱宫与一道士学习养生之道。道士对他说“‘养生之说,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惟清静而后能逍遥也。’因教先生以道引之法,先生恍然有悟。”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王阳明对道教心向往之。

如果不是王阳明有一个坚定的成圣信念,也许,他就皈依了道教。

四、结论

王阳明哲学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还受到佛、道的影响,这是肯定的。

阳明心学中有儒、释、道三种成份,但不等于是三家的混合。就像物质,水是由氢氧组成,但它不是氢氧。金刚石、石墨烯的元素都是炭,然而其性质完全不同。

个人观点,阳明心学,包含了儒、释、道的成份,但不是其混合,而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独立构建的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作者:吃茶去_平常心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dc7e4cab609

来源:简书

王阳明放弃沉溺二十多年的佛道学说,转而信奉儒学,他为何这样做?

王阳明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信奉佛道,但是在三十一岁后开始提出儒学,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孝道是最重要的,而儒学就提倡孝道,所以一直信奉,再也没动摇过。

王阳明肺病复发,于是向朝廷上书,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余姚,在四明山的阳明洞修建了一个草堂,在草堂里修习导引之术。池边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还。王阳明独自坐在深山之中,弃绝一切俗念,他追求心灵的平静,希望自己能达到佛教中无相无想超越世间一切羁绊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牵挂,他的祖母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父亲对他有养育之恩,他放不下对他们的感情,王阳明心里明白,如果不放下这段感情,就不可能达到出世的境界。他也曾努力的放下,但越是这样做,心中的牵挂反而更强烈。

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忽然悟道了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区别,,至此,王阳明心中的迷雾一扫而空,他悟出了佛学和道学的不足,转而笃信儒学。佛教寻求拒绝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放弃爱亲人的想法。这完全违背了王阳明关心家庭、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雄心壮志。

在王阳明的观念中,孝道是人本性最基本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但是佛教和的道教讲不重视孝道。毫不夸张的说,孝道就是横在佛教和道教中间的一把刀。自此,王阳明一直信奉儒学。

是什么让王阳明放弃了沉溺了20多年的佛道学说,转而信奉儒学?

主要是因为孝道,他认为孝道是出于人本心本性的,他舍弃不了,而佛道则要抛弃孝道,他与佛道的价值观上在一方面不一致,而儒家是推崇孝义的,所以转而信奉儒学。

王阳明自小就喜欢佛佛道的学说,潜心研究和学习,一直在感悟其中的大道。在1502年,王阳明旧病犯了,上书朝廷,也就还乡养病去了。后来他回到老家余姚之后,想要潜心修习佛道之学,摒弃一切杂念,在一深山老林中的阳明洞修建了一座草堂,天天在那里静悟,冥想,希望能够达到佛道超脱一切的境界。

但是他念及家中祖母,祖母一直对他很是疼爱,而且现今已有八十多岁高龄,身体不知怎么样了,有没有吃好睡好。而且父亲对他有养育的恩情,他还没有报偿教养大恩,他放不下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感情,也就达不到他想要的佛道的境界。真正的超脱出凡尘俗世,断了一切凡根,那就要摒弃孝,但是经过再三挣扎,都放不下心中的思念之情。

他悟到,他的孝念,生于孩童之时,是人之本性,断了它,岂不是要断了种性,而儒学可以存孝道。他无法弃绝孝道,所以与佛道在此无法达到价值观的一致,觉得佛道之学有其短处,所以转信儒学,修习儒家学说。王阳明后来在儒家学说上,潜心琢磨,修习儒家经纶,最后成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中“王”即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儒家还是佛家

儒家,只是借用佛家的学说创立了心学。传统儒家讲究向外求,王阳明的心学讲究向内求。

星云大师如何看待王阳明对佛法的辩证看法

星云大师持批判性的态度看待王阳明对佛法的辩证看法。星云大师是台湾最著名的佛教僧人之一,他对于王阳明的佛学辩证看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经典的提法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倡导“知行合一”,指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这些观点在佛教中也有相应的理论,例如人的本心,是没有意念和善恶的,有了意念,才会有善恶之分,这是佛家的基本思想。佛家的修行目的,正是要“为善去恶”。星云大师对王阳明的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批判。他认为,虽然王阳明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与佛教经典相吻合,但在关键的地方却存在着问题。例如,王阳明的“良知”理论,虽然换了个说法,但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佛教的讲“果”的理念。此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也被星云大师批评为忽悠普通人看不懂佛经的深奥,换成白话文,而且简单化的说法。总的来说,星云大师对王阳明的佛学辩证看法持有批判性的态度,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借鉴佛教的理论,但在关键的地方并不能替代佛教的核心理念。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体现了星云大师对于佛学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阳明学的形成过程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阳明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

王阳明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守仁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阳明学派。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王阳明生活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坏自然经济的时期,王阳明的家乡江浙一带尤为突出。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正是在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

程朱理学与佛老思想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中指出:“先生(指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王阳明自己也曾自述过:“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迩,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溺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朱子晚年定论序》)

作为明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曾“泛滥于词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封建知识分子猎取功名的必由之路。

明朝建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把尊经崇儒、遵奉程朱理学作为基本政策。早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中明确指出:“申明我中国先王之旧章,务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后若有犯先王之教,罪不容诛”。

这就把纲常道德和儒家经典确定为统一思想的武器和进行教育的“圣经宝典”。

陈鼎在《东林列传》中曾记述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后,“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文皇帝,益光而大之,令儒臣辑《性理全书》,颁天下。”

在这种独尊儒术、推崇程朱的政治、学术气氛下,一般知识分子都是墨守朱子旧说,无所发明,“此亦述朱,彼亦述朱”,“格物穷理”、“修心养性”的思想学说盛行于当时。

青年时代的王阳明曾“遍求考亭(朱熹)遗书读之”就毫无奇怪了。他曾依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坐官署竹园中“取竹格之”,后由于格竹失败而致劳成疾。从此,王阳明由信奉朱熹之学,走向怀疑朱熹之学,成为后来他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契机。

当然,王阳明对佛教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他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攻击其学说为“禅学”而深感不满。

“心学”的基本形成

由于明王朝面临深重的社会危机,王阳明深感统治思想界达二三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和佛老思想于世无补,因此,他开始对理学和理学教育进行检讨、反省、批判。他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

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化的批评、否定,目的在于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实践的实处。所以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

王阳明主张从“格心”入手,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从而达到消除明王朝的政治危机和思想危机。他曾写了题为《睡起偶成》的诗,曰:“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王阳明对他的“致良知”的“格心”之术颇为自信。他认为自己那一套唯心主义的“心学”是能够把昏睡中的人们唤醒的。

《明史·儒林列传序》曾记载说:“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这说明王阳明适应了当时明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抛弃“即物穷理”的理学模式,创立了一种进行内心主观的直接反省的“心学”思潮。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力图把儒学加以刷新和改造。

阳明学的确立和传播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去世,从事教育、学术活动凡二十多年。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思想、学说逐步左右了思想界。王阳明将封建的伦理道德说教,改造得更为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传播和推行。这无疑为行将衰败、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新的兴奋剂和麻醉剂。

阳明学派的形成自然与阳明学有密切联系。所谓阳明学派,实际是以王阳明为宗师和以阳明学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它是一个弟子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体系庞杂,势力浩大,影响久远的思想、教育流派。

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王阳明在政治、军事、学术、教育上的成功,为社会普遍承认,因此他成为明中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企望而实际又满足了这个愿望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弟子对宗师崇拜和爱戴,四处讲学,倾动朝野,风行天下,亦为明代空前未见,有力地促进了阳明学派的形成和确立,使阳明学成为一代之学,王阳明成为一代名师,并奠定了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