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唐代时期,佛教传入吐蕃,揭开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序幕。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入藏,对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教在吐蕃经历了佛苯斗争,最终吸收了苯教的大量神只和宗教仪轨,逐步消除了其“外来”色彩并开始本土化。然而,在9世纪中叶,因发生“达玛灭佛”事件,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一度中止。
其次,在宋朝时期,佛教进一步本土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藏传佛教。佛教复兴势力通过“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分别从今青海、西藏阿里地区进入卫藏地区,相继形成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和希解派等教派。此外,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也在这一时期展开。宋朝佛教的不断本土化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佛教的内核,又适应了当时社会的运转模式。
元代时期,藏传佛教在大都(今北京)得以传播,使得北京地区相继建成多座藏传佛教寺庙。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界出现了僧人腐化、戒律松弛、学风日下的局面,宗喀巴通过整顿律仪、严肃僧纪,调适了藏传佛教中与当时中华文化相龃龉的不利因子,为藏传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华文化拓展了空间。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地掀起了学习藏密的热潮,藏传佛教密宗得以广泛传播。此外,这个时期还大兴入藏学法风,出现了大量的诸如汉藏教理院这样的以沟通汉藏文化为主的学校、学会及团体组织。这类机构的筹办发展,离不开藏传佛教高僧的支持。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藏汉文明互动共进、相辅相成。这一时期的内地掀起了学习藏密的热潮,藏传佛教高僧喜饶嘉措在沟通汉藏文化和联络汉藏民族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这个时期还大兴入藏学法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汉地僧侣赴西藏学法的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藏传佛教的信仰观念和宗教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藏传佛教界爱国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民主改革,藏传佛教回到了纯洁清净的本来面貌。改革开放以来,藏传佛教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期。
总之,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藏传佛教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教义、仪式和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藏传佛教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由作者笔名:188运势网 于 2024-12-31 17:00:4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yitaomi.com/wen/144438.html
上一篇
佛教修行中的误区
下一篇
烧香拜佛跟基督教冲突吗